中文版 | English | 联系我们 |
健康讲堂
   
停诊公告:



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健康讲堂 > 健康常识
健康常识

小小蜱虫需警惕—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科普知识

蜱虫是什么?

蜱,俗称壁虱、草爬子、八脚子等,蜱包括硬蜱科、软蜱科和纳蜱科,世界已知约850余种,广泛分布。蜱是媒介生物,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)使人患病。蜱可携带病毒、细菌和原虫,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。

5-7月为蜱活跃期,人们被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。近年来,国内报道多起蜱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突发卫生事件,其中,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国较常见的新发蜱传疾病之一。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又是什么?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,SFTS)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,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,起病急,重症患者病死率高。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,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、血性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,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。 

2010年以来,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波及地区不断扩大,每年报告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。截至2023年,中国大陆地区有27个省份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,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辽宁、浙江和江苏等7个省份。病例高度散发,具有一定区域聚集性。各年龄人群均有病例发生,95%以上报告病例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,85%以上的病例为农民。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。 在流行区的丘陵、山区、森林等环境从事生产生活的农民、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旅游、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高。由于接触SFTS病人血液或体液能够引起有限的人与人传播,所以病人亲属、密切接触者和无防护的医务人员感染可能性较大。

受气候、环境、蜱的季节性消长以及人群与蜱接触机会等因素影响,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,各地流行季节及季节高峰有所差异。我国一般每年3月份报告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,5-7月达发病高峰,之后发病数逐步下降,部分地区可在9-10月份再次出现小的发病高峰。

个人如何防护蜱虫叮咬?

1.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;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;不要穿凉鞋;不要在草地、树木上晾晒衣物,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虫,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虫。 

2. 蜱虫活跃季节,进行园艺、采茶、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:可使用含有0.5%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。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、衣物和露营装备,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,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。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,包括避蚊胺、异丙啶、柠檬桉树油(OLE)、对薄荷二醇(PMD)或2-十一烷酮等,遵循产品说明使用,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PMD的产品。 

3. 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,要仔细检查外套、背包和宠物,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。蜱虫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、耳朵内侧和周围、毛发之内或周边、肚脐内侧、膝盖后侧、腰部、腿根部等。进入室内后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的风险。

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,应该怎么处理?

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,应尽快清除蜱虫。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,以稳定、均匀的力向上拉动,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,这会导致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。如方便,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,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。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!将取下活蜱放入酒精中、将其放入密封袋/容器,用胶带包裹,或将活蜱丢进冲水马桶或掩埋处死。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,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;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,也不要过于担心,可不动,让皮肤愈合。清除蜱虫后,用碘酒、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。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,还是游离在墙面、地面发现蜱,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甚至挤破,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;如不慎皮肤接触蜱,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,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。只有带毒的蜱虫叮咬人才可能发病,所以不用过度焦虑,如果你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烧、乏力、肌肉酸痛等,请尽快就医,告诉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的情况,叮咬发生的时间,以及最有可能在哪里感染蜱虫。     

稿件来源:陕西省疾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