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联系我们 |
医院动态
   
停诊公告:



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医院动态 > 医院新闻
医院新闻

【孟凤珠医生医学小科普8】片子报告“腔梗”怎么办?(一)

稿件来源:干部四病区  孟凤珠      编辑:杨光      上传时间:2019年6月3日
       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,头晕、头痛、脸麻、手麻、脑子不够用,就去拍一下CT,甚至核磁共振,片子报告上最常见的就是“腔隙性梗死”,很多人看到这些报告,常会不安,生怕就此带上脑梗的帽子。今天给大家讲讲片子报告“腔梗”怎么办?
        其实,片子报告上的“腔隙性梗死”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“脑梗死”。这些被统称为“无症状性脑血管病”,是脑部影像学检查时最常见的“偶遇”。
       依据2017年美国卒中/心脏病协会最新发布的《无症状脑血管病患者的卒中预防》指南,这些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脑白质病变、脑微出血和无症状脑梗死。
        [脑白质病变],不同年龄段,不同部位的分布,代表的临床意义就可能完全不同。比如说,中青年皮层下点状的腔隙灶,可能与既往的偏头痛病史相关。更多见于老年人的,分布在白质和深部的腔隙灶,往往与衰老、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导致的小动脉损伤有关。
        [脑微出血],是特殊的磁共振检查序列——磁敏感加权序列才能发现的,常表现为片子上一个个小的“黑洞洞”。脑微出血并不是脑出血,别看只有一个字的差别,其意义可是大不相同。与白质病变相似,少量的脑微出血,并不需要治疗。大量的脑微出血,就需要找专业的医生协助明确原因并行干预治疗。
        [无症状脑梗死],比较特殊,这些梗死灶的位置比较特殊,从病灶的位置推测多为既往的、陈旧的梗死灶,只是当时症状很轻或没有出现相应的症状。这类患者被医生确诊后,需要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