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联系我们 |
健康讲堂
   
停诊公告:



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健康讲堂 > 健康科普
健康科普

“小飞贼” 哪里逃?疾控来介绍

夏夜乘凉,耳边常响起恼人的蚊子“嗡嗡”声,别小看它们,它们可是地球上对人类最危险的动物之一。今天,疾控带您了解蚊媒传播疾病相关知识。

一、认识“三大危险分子”:谁在传播疾病?

在我们身边,传播疾病的蚊子主要有三种“坏家伙”,各有特点,仔细辨认能更好地防范:

1.按蚊:主要传播疟疾(俗称“打摆子”)。特点:斜着停!停在墙上时,身体翘得老高,像个小斜杠(/),和墙面成个尖角。主要孳生场所:喜欢在干净、大面积的静水环境繁殖,如水稻田、池塘、沼泽。

2.库蚊:主要传播乙型脑炎(简称乙脑)。特点:趴着停!身体平平地贴着墙面或天花板,肚子圆滚滚。主要孳生场所:最爱在污染、富营养化的小型积水中繁殖,如下水道、污水沟、积水容器(桶、罐、轮胎)、臭水坑。

            3.伊蚊:最需警惕!主要传播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病、基孔肯雅热、黄热病等。特点:黑白条纹!身上黑白相间,像斑马纹(尤其腿和身体)。白天咬人!攻击性强,尤其晨昏活跃。主要孳生场所:专挑各类小型干净的积水容器,如花盆托盘、废弃瓶罐、轮胎、树洞、水桶、甚至一个小瓶盖!   

二、“小飞贼”带来的麻烦:这些疾病要当心!

1.疟疾(由按蚊传播):典型症状:反复打寒战、发高烧、大汗,像“打摆子”。严重时贫血、脾脏肿大,甚至昏迷死亡。

2.乙型脑炎(由库蚊传播):夏秋季高发,未接种疫苗的小孩(尤其10岁以下)最危险!病毒攻击大脑:突发高烧、剧烈头痛、呕吐、频繁抽搐、脖子僵硬。后果严重:重症患者死亡率很高,存活的重症患者中也有很高比例会留下长期、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,如智力障碍(痴呆)、瘫痪、癫痫、言语不清等。

3.登革热(由伊蚊传播):在我国南方(尤其广东、福建、海南、云南等地)高发!症状:突然发高烧(可高达40?C)、头痛欲裂,骨头、关节和肌肉剧痛脸、颈部、胸部皮肤发红(医学称“三红征”),发病后3-4天可能出现皮疹。危险升级:部分人(尤其在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时)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(表现为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皮下瘀斑、甚至内脏出血)或登革休克综合征(血压骤降、脉搏微弱、休克),有生命危险!

4.基孔肯雅热(由伊蚊传播):症状:突然高烧(常超过39℃),伴随极其剧烈的、致残性的关节疼痛(手、腕、踝、膝等小关节为主,常导致患者无法活动)。虽然急性发热通常几天内会退,但关节痛非常顽固,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。最让人困扰的是,相当一部分患者(可达30%-40%)的关节痛会转变为慢性疼痛,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。还有皮疹、头痛、肌肉痛。好消息:病死率很低(<0.1%)。特别提醒: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对孕妇尤其危险,可能对发育中的胎儿造成严重影响,如小头畸形等。

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?

(一)个人防护。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,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,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,必要时使用驱蚊液、驱蚊贴等产品。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,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。(二)室内积水管理。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—5天彻底换水,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,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。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、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。(三)天台、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。屋顶反墚、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,避免堵塞积水。阳台、天台、庭院内的花盆、泡沫箱、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,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,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,废弃容器彻底清除。竹筒、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,莲花池养鱼防蚊。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,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。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,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。(四)室内灭蚊。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液、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。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,应先关闭门窗,施药后人员离开,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。如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,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。此外,蚊虫较多区域,可配合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。